关于转基因和转基因食品的科学认识
乌云毕力格 李雪玲
目前我国大部分消费者对于转基因食品持观望态度。公众对转基因技术和转基因食物缺乏正确的认识,而科普工作是引导公众正确认识转基因食品的有效方法。本文主要阐述转基因技术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并对转基因的错误认识给予解答。
转基因生物技术是指在特定生物物种的基因组中导入外源基因并使其有效地表达的新型育种技术,利用转基因生物技术获得的生物品系称为转基因生物,以转基因生物为直接食品或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称为转基因食品。在自然界中一些细菌可以进入某些植物体内,使植物转基因。转基因技术就是在对自然界转基因进行科学研究和进一步改进为人类服务的一门技术。杂交育种是同种作物DNA的优化组合,通过优化组合基因,提高了作物产量,但是一直得不到抗虫性状等,原因是农作物上就没有抗虫的基因。科学家在一种细菌中发现了抗虫基因,把抗虫基因转入棉花、水稻、玉米,就育成了抗鳞翅目害虫的新品种。转基因技术可以弥补传统杂交育种的不足之处。转基因农作物除了抗虫,还有抗病、抗旱和优质等等很多优点。转基因生物技术是21世纪最重要的农业生物技术之一,如何利用好转基因生物技术,将是世界各国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关键。
2016年5月,美国科学院、工程院、医学研究院等联合发布报告,报告指出“转基因作物与非转基因作物在食用和生态方面是同等安全的”。 美国1996年开始种植转基因大豆,1996年之前的20年,非转基因大豆年平均亩产288.5斤,1996年之后的20年,转基因大豆年平均亩产342斤,增产53.5斤。
由于转基因技术的极大优势,传统非转基因农作物生产大国和财团极力反对转基因技术并妖魔化转基因食品,社会上的极端环保主义者和不明真相的人士舆论攻击导致整个社会缺乏对转基因技术和食品的正确认识。比如2016年7月,俄罗斯总统普京签署命令,在俄罗斯全面禁止转基因。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贸易竞争,以非转基因与转基因竞争,正如俄罗斯农业部长所言:“俄罗斯有能力为全球提供最好的食品。”但被反转人士拿来妖魔化攻击转基因食物的挡箭牌。
关于极端环保人士和反转人士提出的有关转基因技术及食物有害言论的主要说辞集中在转基因影响生育、草甘膦致癌、大白鼠吃转基因玉米长肿瘤和中国生物科学家被美国孟山都公司收买等谣言上,下面围绕这些问题浅析一下社会上广泛流传的关于转基因食物的谣言。
转基因影响生育
这个谣言来自一篇报道说山西、吉林等地种植的“先玉335”玉米是转基因玉米,造成当地的老鼠绝迹和母猪流产。这篇虚假报的记者英语水平极低,把美国专利局公布的材料翻译错或故意弄虚作假,误以为“先玉335”是转基因玉米。在当地采访时又道听途说当地“老鼠绝迹,母猪流产”,就与“先玉335”玉米联系起来,然后就产生了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虚假报道。我国每年进口8000多万吨转基因大豆,200多万吨转基因玉米。转基因豆粕和转基因玉米用做饲料,但真实情况并没影响母猪的产仔率,不然国内的养猪业早已经破产倒闭了。
关于“草甘膦致癌”
草甘膦除草的原理是抑制植物氮代谢的酶的活性,从而让植物死亡。抗草甘膦的转基因作物,转入的基因,可以让氮代谢酶增加50倍,从而抵抗草甘膦的作用。那么,草甘膦就只能除草,而不伤害转基因农作物。
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属下的农药残留联席会议,欧洲食品安全管理局,欧洲化学品管理局,中国农业部药检所,以及很多国家的农药监管检测部门都不认为草甘膦致癌。
“草甘膦致癌”出于国际癌症研究所的报道,这个机构把很多物质都怀疑为致癌物,目前尚未证明致癌的物质评级为“可能不致癌”,而不是“不致癌”。它所用的致癌试验证据都是收集的试验结果。目前全世界范围内关于草甘膦的试验结果,大多是没有致癌作用。所以它只能把草甘膦列为2A级致癌物。2A级致癌物的定义是“可能致癌”,同被列为2A级致癌物的还有牛肉、羊肉、猪肉等红肉。因此各国政府也不会禁用草甘膦。
关于大白鼠吃转基因玉米长肿瘤的实验
法国科学家塞拉利尼在 《食品与化学毒理》发表文章称,使用抗除草剂的NK603转基因玉米喂养的试验鼠出现高致癌率,试验老鼠身上乒乓球大小的肿瘤很快传遍世界,也登上了中国各大媒体网站的显著位置。
早在2008年,日本科学家就已经做过同类实验。用的大鼠比SD大鼠寿命长,饲喂的也是转基因抗除草剂玉米,饲喂时间也是2年。实验结果表明转基因玉米与非转基因玉米,对实验鼠的生理影响没有显著差异,而且不致癌。
塞拉利尼实验用的是SD大白鼠。SD大白鼠的寿命只有2-3年,1年多以后就自发生长肿瘤,2年以后,80%以上的大鼠自发生长肿瘤,如果吃得过饱,生长肿瘤的时间会更早,因此只适合做饲喂90天的毒理实验,不适合做饲喂2年的毒理实验和致癌实验。但塞拉利尼做的就是饲喂2年的实验。
国际生物学界,欧洲食品安全局,法国生物技术高等理事会,德国联邦风险评估研究所,以及绝大多数同行科学家,都指出这个实验结果不可信,同时指出论文的自相矛盾之处,刊登这篇论文的《食品与化学毒理》杂志发表撤稿声明。又过了1年,塞拉利尼把他的论文发表在《欧洲环境科学》上。这是一个刊登论文需要收费的杂志,却仍然声明是“为了引起讨论”才刊登的,以摆脱杂志的干系。
关于美国人不吃转基因、国内生物科学家被孟山收买谣言
网上有流言说美国人自己不吃转基因食品,然而根据美国农业部调查显示,美国是转基因技术研发的大国,也是转基因食品生产和应用的大国。2013年,美国生产的90%以上的玉米和大豆为转基因。玉米20%用于出口,80%用于国内消费;大豆则有40%用于出口,60%用于国内消费。可以稍微关注一下中国的所谓反转基因斗士们,几乎没有一个生物专业从业人员。施一公、饶毅、王晓东和颜宁等著名的生物学家,还有许许多多的生物业内知名的人士,他们的研究领域并不需要依赖转基因作物,他们有必要撒谎么?在对学术诚信极为重视的学术界内,他们有什么理由去隐瞒所谓的“转基因农作物的风险”么?让这些顶级科学家集体说谎的事情是绝不会发生的。
其它谣言
关于基因飘移、超级杂草和毒蛋白。基因漂移就是花粉飘移,只有飘移到同类植物上,才有可能授粉。花粉的生命力很短暂,飘移距离也有限,只要生育期错开,或者转基因农田与非转基因农田间隔一段距离,就可以避免花粉漂移。20多年来,全世界转基因作物面积从几千万亩发展到几十亿亩,并没有出现基因飘移的案例,更没有改变生态。所谓“超级杂草”,就是抗除草剂的杂草,如果有,换一种除草剂就可除掉。这就像昆虫的抗药性,换一种农药就可防治。在转基因安全实验中,“毒蛋白”是指对鳞翅目昆虫有毒的蛋白,但是它对别的昆虫就无毒,对哺乳动物更是安全的。具有抗虫性的转基因作物实质上是转入了Bt基因,该基因表达的蛋白质只有在昆虫的肠道碱性环境下才能加工形成毒性蛋白,该毒性蛋白要与昆虫肠道细胞表面上的受体结合才能发挥毒性作用。人体肠道细胞表面上也不存在这种受体,Bt蛋白进入人体后,会在胃里迅速降解变成氨基酸,被人体消化吸收。不能断章取义把“毒蛋白”这个词拿出来单独说事,不能顾名思义地认为“毒蛋白”对一切动物都有毒。
关于“吃转基因现在没事,将来可能有事”和“潜在风险”
所有生物的细胞里都有蛋白质分子和核酸分子。核酸包括脱氧核糖核酸、核糖核酸,英语缩写分别为DNA、RNA。基因是DNA的片段,英语单词gene的音译。不同的基因通过复杂的生物化学反应产生不同氨基酸组成的各类蛋白质。我们吃的食物都含有不能直接被消化系统吸收的DNA、RNA和蛋白质,需要被消化酶分解为氨基酸、核苷酸,才能被吸收。然后进入血液输送到细胞,参与新陈代谢。转基因食品不是药品,药品里的药物成分,有可能在人体内积累,而转基因食品含的是具有营养价值的蛋白质,蛋白质不会在人体内积累。科学家最早是在细菌之间转基因的,而自然界的细菌之间天然就存在着转基因,所以科学家担心实验室里的人工转基因细菌泄露出去,然后给自然界的细菌转基因。于是科学家就规定了实验室的实验规则,按照规则进行实验,就可防止人工转基因细菌泄露出去,从而避免“潜在风险”。可是“潜在风险”这个名词却被反转人士利用,强加给转基因作物。生产上推广的转基因作物,都是颁发了安全证书的,都不存在“潜在风险”。在颁发安全证书之前,转基因作物都要经过安全性检测,检测的是“预期变化”和“非预期变化”。“预期变化”是指转基因所产生的蛋白质;“非预期变化”是指有没有产生蛋白质之外的其他有机分子。凡是颁发了安全证书的转基因作物,“预期变化”和“非预期变化”都是安全的。“非预期变化”这个专业名词,也被反转人士利用,与“潜在风险”等同起来。“风险”这个词的含义是可能性。“潜在”这个词的含义也是可能性。那么“潜在风险”就是可能性的可能性,这已经不是概率问题。
结束语
目前我国转基因食品科普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然需要新闻媒体要客观公正传播信息,同时要加强对转基因相关科学知识的学习和宣传。媒体工作者在转基因食品信息的传播中要保持严谨客观的态度,避免为了制造新闻媒体效果而制造人为虚假炒作,要给公众传达科学客观的转基因知识和信息,要避免造成社会恐慌和舆论乱象。这些都会导致社会公众的心理恐慌。相关部门要对可能误导公众的错误舆论信息及时澄清,对社会公众的风险认知加以正确引导。